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激荡猪业40年之五

时间:2018-02-11 来源:中国种猪信息网&《猪业科学》 作者:孙德林整理


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为了更好总结经验,促进中国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落实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精神,更好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加快养猪强国建设。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中国机械化养猪工程分会联合策划组织“纪念活动中国改革开放养猪40年系列活动”。

6 繁殖技术进步
由于2005-2006年间全国爆发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生猪大面积死亡,2007年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持续了10年,全国拉开猪人工授精热潮。

6.1 猪人工授精普及与推广
2007年国家启动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以来,在全国各地开展猪人工授精推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现在全国应该100%采用人工授精技术。
 


6.2 深部输精技术
深部输精法包括子宫体输精法、子宫角输精法及腹腔内窥镜输精法,其中子宫体输精法与子宫角输精法是在生产条件下可以使用冷冻精液的实用、有效的输精方法。

(1)子宫体输精法  将一个细的半刚性输精装置穿过一个事先插入子宫颈皱褶的常规导管,直接将精液输入子宫体内,在一定范围内减小输精数量,但不会影响受精效果。

(2)子宫角输精法  将一个柔韧纤细的输精装置穿过一个事先插入子宫颈褶皱的常规导管,将精子输送到一侧子宫角近端1/3处,其输精数量比子宫体输精法更少。

(3)腹腔内窥镜输精法  利用腹腔内窥镜装置,通过微创手术,将精液直接输入到子宫输卵管链接部,主要应用于性控精液。(田见晖,《养猪业发展与新技术应用》,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7年4月)。

6.3 批次配种技术
 繁殖母猪的生产性能是影响养猪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繁殖母猪的生产性能一直是养猪科技工作者和生产从业人员的孜孜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在养猪发达国家兴起的繁殖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繁殖母猪的生产性能,且有兴起之势。

 

(吴克亮,《养猪业发展与新技术应用》,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7年4月)

7 种猪进口与优势产区





8 生猪价格波动
近10年来生猪价格出现很大波动,表现为:2005-2006年全国出现高致病性蓝耳病,生猪存栏急剧下降,由此出现了波动。2008年、2011年、2016年出现了养猪“黄金”年。

资料来源:中国种猪信息网,www.chinaswine.com


资料来源:中国种猪信息网,www.chinaswine.com

 
 

资料来源:中国种猪信息网,www.chinaswine.com

资料来源:中国种猪信息网,www.chinaswine.com

 

 

资料来源:中国种猪信息网,www.chinaswine.com

资料来源:中国种猪信息网,www.chinaswine.com
9 饲料行业进步
9.1 泰国正大:在20世纪80年代,当中国大陆刚刚开放,谢国民作出了在中国投资这一令世界经济人士震撼的举动。正大集团成了第一个来中国投资的外资集团,也是在中国投资项目最多,投贸额最大的外国公司之一。他与中国合资及独资经营的企业超过70家,范围从初期的饲料加工、摩托车制造发展到房地产、金融及通讯领域。

9.1饲料行业新进展:微生态制剂
动物微生态制剂是生物制品中的一种,根据动物微生态学基本原理研制,可用于调节动物机体微生态平衡。它是通过增强机体对肠道内有害微生物的抑制或通过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来预防疾病、促进动物生长或提高饲料转化率的一类饲料添加剂。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动物食品中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的残留问题,动物微生态制剂由于其自身的优点在畜牧生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微生态制剂定义广泛的观点是: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利用已知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
,经培养、发酵、干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生物制剂,以达到维持或调整机体内微生态平衡、防治疾病和增进宿主健康的目的。在国际上,微生态制剂分为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3种类型。益生菌又称益生素,是指可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生态平衡,对宿主产生良好健康效应的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益生元是指一类不被宿主直接吸收,但能够选择性地促进宿主肠道内一种或几种有益菌生长繁殖的物质,通过有益菌的繁殖增多,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来达到调整宿主肠道菌群的目的;合生元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存在且能产生协同作用的微生物制剂。

9.2 饲料行业新进展:低蛋白质饲料
低蛋白日粮提供了所有必需氨基酸,且不超量。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低蛋白日粮并不是必需氨基酸含量不达标的日粮。相反,低蛋白日粮在满足所有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同时,还平衡了其它过量的非必需氨基酸。利用合成氨基酸,配制低蛋白日粮是相当经济的。目前,晶体合成的氨基酸中,仅有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价格还算合理。因此,配方师们还是需要继续添加一定过量的蛋白质来满足其它必需氨基酸的需求,如缬氨酸、异亮氨酸。既然如此,那我们到底该降低多少蛋白质才合适?

在一般情况下,日粮蛋白质降低2个百分点(如由18%降低为16%),对动物的生长性能及胴体品质毫无影响。对于降低4个百分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当然在降低蛋白质含量的同时,必须对其它氨基酸,如缬氨酸、异亮氨酸进行平衡。另外,低蛋白日粮中所有氨基酸必需是可消化的实质含量,能量也必须是以净能为表达方式。

9.3 饲料行业新进展:抗菌肽原
抗菌肽原指昆虫体内经诱导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碱性多肽物质,分子量在2000~7000左右,由20~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这类活性多肽多数具有强碱性、热稳定性以及广谱抗菌等特点。世界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抗菌肽的是1980年由瑞典科学家G.Boman等人经注射阴沟通杆菌及大肠杆菌诱导惜古比天蚕蛹产生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定名为Cecropins。

最初,人们在研究北美天蚕的免疫机制时,发现其滞育蛹经外界刺激诱导后,其血淋巴中产生了具有抑菌作用的多肽物质,这类抗菌多肽被命名为天蚕素(Cecropins)。后来,从其他昆虫以及两栖类动物、哺乳动物中,也分离到结构相似的抗菌多肽,有70多种抗菌多肽的结构被测定。1980年后的数年间,人们相继从细菌、真菌、两栖类、昆虫、高等植物、哺乳动物乃至人类中发现并分离获得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由于这类活性多肽对细菌具有广谱高效杀菌活性,因而命名为“antibacterial pepitides,ABP”,中文译为抗菌肽,其原意为抗细菌肽。随着人们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发现某些抗细菌肽对部分真菌、原虫、病毒及癌细胞等均具有强有力的杀伤作用,因而对这类活性多肽的命名许多学者倾向于称之为”peptide antibiotics”一多肽抗生素。

9.4 饲料行业新进展:理想微量元素模型

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发现营养物之间会竞争吸收位点,与氨基酸平衡理论相似,各种微量元素之间也存在复杂的互作和拮抗作用。而微量元素的吸收同时与饲料中的协同物质与领抗物质存在量密切相关。中国饲料中普遍存在的高铜的现象,为了避免高铜带来的氧化应激及可能的亚中毒问题,又不影响其它微量元素铁和锌的吸收,必须添加高铁和高锌,造成了大量无机微量元素的浪费损失,饲料利用率显著下降,同时严重污染环境。在饲料中我们同时添加多种微量元素,只要有一种微量元素过量或不足,微量元素总体利用率就会下降,造成浪费,所以我们强调各种微量元素之间要尽可能平衡地添加,以确保达到最好的利用率。


说明:本文整理过程中引用很多文章,在此说明。【1】吴晓波著《激荡四十年》;【2】王林云:迎接中国养猪业的新时代,《猪业科学》2017年12期;【3】王怀禹:我国养猪业的变迁与发展趋势分析,《猪业科学》2017年12期。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崔文涛研究员(分子育种部分)、黑龙江生农科院何鑫淼研究员(地方猪产业)、环保科学院李松研究员(环境治理),在此致谢!另外,由于知识面有限,很多东西没有搜集进来,十分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