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年华猪”如何闯出大市场

时间:2018-05-11 来源:央广网 作者:佚名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返乡创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他们中有大学生,有打工的农民,有企业家,有白领,是什么让他们回归土地?返乡创业的途中,他们遇到哪些困惑?又如何突出重围?政策又该如何扶持?每一个返乡创业者的故事,其实就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奏鸣曲。中国之声系列报道《走,回家创业!》,今天推出第四篇《“年华猪”如何闯出大市场》。

 

  创业者——李君,34岁,四川广元苍溪县人。十年前,他放弃城里高薪回到贫困山村老家,带领村民采用传统养殖方法,开展“远山结亲计划”:一对一地为城市家庭提供高品质、原生态的农产品。2016年,每户村民仅养殖一项就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2017年,他登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演讲台,把电商助力脱贫的经验分享给全世界。2018年李君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带着乡亲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走进人民大会堂。

 

  在成都高新区的繁华路段,李君的第二家农家菜体验店开业。顾客看中了这里的新鲜食材,慕名而来。有食客说自己是苍溪人,想尝尝家乡的味道。这里的食材新鲜,吃着放心。

 

  对于店里的每个细节,李君都精益求精。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家餐厅,更是一个窗口,意义非凡。食材是岫云村的,员工基本上也是村里的。开这家店解决了三个问题:第一,能将农产品卖到城市;第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第三,传播当地精神——不等不靠。

 

  李君所说的岫云村,地处秦巴山区深处,距离成都有300多公里,车程五个多小时。村里许多老人一生都没能走出环绕四周的太阳山。

 

  2003年,李君考上大学,毕业后留在成都工作。但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听着电话里母亲的抽泣声,看着断壁残垣的家乡,李君下定决心回家。

 

  然而,回家做什么?岫云村环境虽好,但生活贫穷,没有支柱产业。于是,创业、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想法油然而生。

 

  李君做的第一件事是设法募集20万资金,修通村里连接县道的水泥路;第二件事是寻找创业项目。

 

  小山村没有特别的物产,只有村民们自家养殖的鸡、鸭和猪。不过,正是因为自家吃,村民们从不用合成饲料,而是用粮食和山泉水喂养,虽然个头没有养殖场的大,肉质却更胜一筹。

 

  冥思苦想之后,李君决定“将计就计”,走小规模、绿色养殖的道路。李君大胆创新,畜禽不按斤头、按年头收购,只要养殖时间达标,不管轻重,都给钱。为此,李君给牲畜取了生动形象的名字——“时光鸡”“岁月鸭”“年华猪”。

 

  第一次向村民收“年猪”的经历让李君记忆犹新。

 

  李君回忆说,第一年做测试的时候,其他的猪都长到200斤左右,唯独有个村民的猪长得和毛虫一般。村民还强调,李君自己说过只要是猪就行,不称重量。第二天全村都知道,说这个人没法打交道。

 

  尽管村民们的想法已经统一,如何打通市场却是个大难题。近年来,绿色生态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可随之而来的是市场本身的鱼龙混杂,“挂羊头卖狗肉”“鱼目混珠”的现象时有发生。

 

  李君说,信任的桥梁无法搭建,一切努力都白费。

 

  于是,李君决定主动出击。“远山结亲”计划应运而生,即从城市里招募具有新消费理念和一定消费能力的家庭,与岫云村及周边农户结成“亲戚”,由结对农户一对一地为城市家庭提供高品质、原生态农产品。同时,李君尝试着在成都开设农家菜馆,名字就叫“岫云村”,不是为了做菜,而是要把岫云村搬到城里人的家门口,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吃得到,建立起信任。

 

  李君说,口头说一万遍都没用,因为感受不到。开了体验店,城里人可以体验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在电子商务时代,这看起来是个增加成本的笨办法,但李君说,他现在的目标就是建立信任,只有让人实实在在地看到、尝到,别人才会相信。当与消费者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后,线上下单也就自然而然。

 

  经过十年的奋斗,李君的“岫云扶贫模式”初获成效。2017年,李君登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演讲台,把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经验分享给全世界。2018年,李君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获得了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自称“爱折腾”的李君,一转眼又埋头进乡间田野,为了乡亲们的致富梦打拼。
 

(责任编辑:李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