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经济 >

当下玉米价格趋于稳定,是否意味着价格见底了呢?

时间:2016-10-25 来源:联农聚牧 作者:佚名


进入十月下旬,新玉米上市已经有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无论是从华北地区新玉米上市后的价格大幅杀跌直到现在的整体小幅反弹趋于稳定来看,还是从东北地区在临储玉米收购退出的“首个”年份,价格也基本上是一步到位,整体价格在十一过后也没有出现大幅的杀跌情况。那么,当下玉米价格在低位的趋于稳定,是否就意味着玉米价格已经或者接近见底了呢?   

在这里我们依旧按照玉米上市的先后次序来看,首先我们看华北地区新玉米的价格表现,从整体上来看,华北地区玉米现货价格在近期表现出一个触底反弹的走势,而对于这种反弹,笔者认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弹。之所以这么说,主要还是因为前期价格下跌太快,在超低价格上面的成交数量非常小,之后随着价格小幅反弹之后,需求方采购积极性增加,开始大规模上市,进而推动价格稳中继续走强。可以说,当下的价格应该更贴近于实际的成交价格。加之今年东北玉米取消的临储收购,客观上也使得华北玉米外流的数量将会大大降低。预计后期华北玉米价格将会率先摆脱新粮上市的压力,价格方面回归至供需基本面。   

再来看看东北产区,在新玉米上市之前,市场纷纷看空东北玉米,原因无外乎就是临储“退出”的政策使得东北玉米在上市后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可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十一过后,东北玉米开始陆续上市,其价格并没有出现市场之前预期的大规模杀跌,新粮价格整体一步到位,开秤价从北(黑龙江)至南(辽宁)从1300-1500元/吨不等,节后的两个星期这个价格基本没有出现太大的波动。与此同时,中储粮也开始有了动作,内蒙古分公司率先开启了收购,中储粮内蒙古分公司近日颁布收购公告,收购玉米为国标中等以上,呼伦贝尔地区收购价0.65元/斤,兴安盟地区0.68元/斤,通辽、赤峰地区0.7元/斤,锡林郭勒及以西地区0.71元/斤。可以说,中储粮的这个收购宣布政策粮的“市场化”收购已经开启。玉米价格因此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撑,趋于稳定。   

今日上午,DCE1701玉米期货低开后震荡运行,收成十字形态,盘中淀粉期货价格涨超昨日,但玉米走势相对偏弱。20日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启动中央储备玉米轮换收购工作,计划轮入玉米收购数量为44万吨,挂牌收购价格为1400元/吨,但具体收购标准尚待确认,且收购量极为有限,东北收购政策仍有待进一步发酵和确认,近两日东北部分深加工企业上调玉米价格,但折扣比例偏高,实际成交价偏低,华北地区到货有所增加,但下周依旧以阴雨天气为主,预计市场价格以稳定为主,限制短期内期价的回落空间。   

今日山东地区玉米价格止涨下行,其中,山东潍坊地区深加工企业新季玉米(下同)收购价1760-1780元/吨,比昨日下调20元/吨,此前一周累计上涨80-100元/吨;寿光地区玉米收购价为1740-1760元/吨,比昨日下调10元/吨,此前一周累计上涨100-120元/吨;德州地区1710元/吨,下调10元/吨,此前一周累计上涨80元/吨左右。   

东北玉米难对华北玉米形成压力,10月中旬华北玉米总体上涨,东北玉米运至华北出现利润。以黑龙江东部1300元/吨左右的干玉米为例,发运至山东地区汽运费约350-400元/吨,利润50-80元/吨。但由于山东地区用粮企业玉米收购价格调整频繁,一旦天气好转,收购价可能迅速下降,贸易利润不稳定。因此,东北玉米还没有大量入关的条件,短期内东北玉米也难以对华北玉米形成压力。   

为鼓励市场收购新季玉米,国家粮食交易中心20日发布公告称,国家将暂停竞价销售政策性玉米,国家将于2017年5月份新季玉米收购期结束之后再考虑安排库存玉米销售。据统计,今年国家竞价销售临储玉米实际成交2183万吨,比上年增加1775万吨。同时中储粮公司组织进行了2000万吨玉米的转储轮换,2016年政策性玉米总释放量达4183万吨。   

另外,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显示,本周东北农户售粮进度为3%,同比偏慢1个百分点。黑龙江农户售粮进度为3%,同比慢1个百分点;吉林为2%,同比慢1个百分点;辽宁为5%,较上周提高2个百分点,同比慢3个百分点;内蒙古为2%,同比慢1个百分点。东北玉米收割进度偏慢,贸易商随收随走、深加工企业随用随采,无备货意愿不强,东北农户售粮进度同比偏慢。   

本周华北地区农户售粮进度为9%,比上周提高2个百分点,同比慢4个百分点。其中,河北农户售粮进度为5%,同比落后3个百分点;山东为9%,同比慢6个百分点;河南为12%,同比快2个百分点。华北地区受农户惜售及降雨天气等影响,农户售粮进度同比偏慢。后期天气好转后,预计售粮进度将加快。   

供需关系不缓解,维持强势上涨的压力就会很大。而在本轮期现货价格联动中,过渡被放大政策效应、伺机而动的市场消息、雾霾和降雨天气因素影响物流和出货等因素,并没有对市场供需关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上涨的背后,是对供需关系的又一次背离,可想而知风险也随之累积。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需求能否持续发力,这才是市场化下价格在未来能否走稳走强的关键。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