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 > 产业化 >

论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时间:2012-03-30 来源:现代畜牧兽医 作者:


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是实现畜牧现代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已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纳入工作日程。本文就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从认识、实践和措施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1 提高认识,增强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连续遭受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口蹄疫等重大疫病的冲击,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多次对我国畜产品出口封关,违禁使用兽药问题时有发生。在开发国内外市场方面,辽宁省畜产品省外销售优势正在受到内蒙、吉林、黑龙江等新崛起的畜牧大省的冲击。总结我们的成败得失,我们深深认识到,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是解决新时期畜牧业发展众多矛盾的现实选择。

1.1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是解决动物卫生问题的重要条件
动物卫生是畜牧业发展的保障,畜牧业发展是解决动物卫生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动物卫生和畜牧业生产相辅相承。加入WTO后我国畜产品出口频频遭遇绿色壁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没有很好地解决动物卫生问题。不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动物卫生问题将永无宁日。散养户规模小、素质低、管理粗放、人畜混居是引发动物卫生问题的主要根源。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动物疫病问题,基本上都源于散养户。总结多年来动物卫生工作的实践,消除动物卫生安全的隐患,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健康,必须从生产的源头规范,通过生产方式转变,实行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1.2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是提高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辽宁省是畜产品出口大省,但入世以来我省畜产品不但没有实现预期的增长,相反却因技术壁垒的制约,出口创汇额由2000年的4亿美元,下降到2004年的2亿多美元。从表面上看,畜产品出口受阻是由疫病和药残问题引发的,但从更深层次的分析,反映了我省的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畜禽养殖分散,这不仅易引发疫情,而且畜产品出口企业的生产基地也难以通过国际认证。近年来国际动物卫生组织来我省认证动物卫生工作,不仅要看动物卫生工作的本身,而且要看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是否具有适应动物卫生要求的集约化生产基地。为此,只有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不断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影响畜产品出口的因素,提高畜产品竞争力。

1.3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是推进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现代畜牧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设施装备的畜牧业,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来管理畜牧业。因此,建设现代畜牧业,既涉及到生产力的提高,也涉及到组织形式的创新,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是畜牧业现代化的题中之意。特别是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尽管存在着畜产品加工滞后等诸多问题,但主要矛盾是生产环节不适应产业化的要求,畜禽整齐度、批量供应能力、生产计划性等都很难满足加工与贸易的要求,特别是奶源、牛源、羊源不足问题非常突出。我们不能不承认,在畜牧业产业化链条中,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已成为畜牧业现代化的最大障碍。

1.4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需要
我国是草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由于超载、过牧等问题,草地沙化、退化和盐碱化趋势日趋严重。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舍饲圈养、推行休牧轮牧制度和秸秆养畜,对于加强草地建设与保护,维护生态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是实现畜牧业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1.5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是增加农民牧业收入的需要 辽宁省农民人均收入已达3000元,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这一时期是畜牧业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畜禽养殖利润率下降,散养户减少。辽宁省已出现这种迹象,尽管畜禽养殖效益下降不明显,但由于外出打工收入远比养几头猪的效益要高,为此散养户减少日趋明显。在这种形势下,畜牧业要担负起农民增收主导产业的重任,必须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靠规模谋发展,向规模求增收。

2 辽宁省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实践
近年来,辽宁省把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根本措施,以良种繁育、畜牧小区、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标准化畜牧小区为主要载体,推进饲养方式转变
辽宁省把引导乡村庭院养殖向村外畜牧小区发展,作为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必要途径和必经阶段,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的原则,大力推进标准化畜牧小区建设。

2.1.1 小区建设标准化
辽宁省坚持用标准化引导、规范规模化。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先后出台了生猪、蛋鸡、肉鸡、肉牛、奶牛、肉羊和绒山羊小区建设标准,要求畜牧小区建设做到“两分、三通、五有、六统”。两分,即人畜分离,净道与污道分离;三通,即水通、路通、电通;五有,即有合作经济组织、有粪污处理设施、有防疫设施、有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有管理制度;六统,即小区要统一管理、统一建设、统一品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上半年辽宁省累计建成标准化畜牧小区5500个,规模饲养场44万个,全省肉蛋奶总量的70%来自规模饲养。今年辽宁省政府决定支持1000个标准化畜牧业小区建设,并列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层层分解落实。预计到2005年底可新增产值51亿元,约占全省畜牧业产值增量的95%左右。

2.1.2 小区形式多样化
多数地区标准化畜牧小区建设,坚持以民营为主体,通过民办公助、龙头带动、能人推动等形式,重点支持三种类型:第一是股份型。金州区三十里堡镇北乐村16户农民成立了心乐奶牛合作社,社员以牛入股、按股分红的形式,建立了存栏奶牛1000头的奶牛小区。第二是入托型。锦州益多乐乳业有限公司投资270万元,建奶牛舍3 500m2,公司以奶牛“入托”、联产计酬、产权不变、犊归奶农的形式吸纳周围散养户奶牛100余头。第三是公寓型。台安县仁泰集团投资500万元建成年出栏20万只的现代化肉鸡饲养场,该鸡场将鸡舍无偿提供给农户养鸡,企业负责统一供种、供料、供药和产品回收,当地农民称该鸡场为肉鸡公寓。

2.1.3 粪污处理无害化
近年来一些地区把粪污治理作为规范畜牧小区建设,发展生态型畜牧业的重要内容,畜牧和环保部门联手,重点通过五种方式推进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第一是除味。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重点推广在饲料中添加EM生物制剂等除味剂,消除粪污异味,减轻对空气污染。第二是生态净化。盘锦市西安生态猪场建立了粪污四级净化池,实行四级净化、循环利用。第三是开发沼气。丹东市种猪场,建立了沼气室,用于解决猪舍冬季取暖。彰武县农村散养户重点推广猪舍、人厕、沼气室和蔬菜大棚四位一体模式。第四是制造有机肥。大连韩伟蛋鸡场投资3000万元,建立了有机肥厂,采用粪污发酵、烘干、制粒等工艺日处理鲜粪300t。第五是建立防渗型堆粪场。阜新市原种猪场利用黄粘土、碎石和高分子防渗剂建立了防渗型堆粪场,通过堆积发酵处理,严防粪污渗入地下,污染水源。

2.2 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提高畜牧业产业化水平。2.2.1 大力发展加工型龙头企业畜产品加工业年均以10%以上速度增长,预计2005年全省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可达530亿元,约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40%,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导产业。辽宁省建成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畜产品加工企业120多家,占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40%,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成为拉动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力量。阜新双汇生猪屠宰加工生产线,日屠宰能力达4000头,2005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1.3亿元。
2.2.2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为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自我服务能力,确保畜牧业产业化链条的紧密联结、健康发展。辽宁省普遍加强了以龙头企业或养殖大户为依托、以协会和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葫芦岛市连山区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了集奶牛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无公害鲜奶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奶牛合作社,合作社拥有2座挤奶大厅、4个收奶站、6台鲜奶运输车、1座饲料加工厂,联合了1个奶牛小区、6个百头奶牛场、302个奶牛专业户,与蒙牛集团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入社奶农比其他奶农的鲜奶销售价每千克高出0.1元。预计2005年奶牛合作社自身可实现经营服务性收入160万元,奶农纯收入可达700万元,平均每个社员收入26000元。

2.2.3 创新产业化运行机制
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发展使生产集中化和农民组织化有机结合,种、养、加有机结合,不仅延长了产业链,而且产业化运行机制也因此由“公司+农户”的松散型初级阶段,上升为“龙头+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紧密型高级阶段,对提高农民自我服务和利益保护能力,规避产业化链条中“公司夹农户”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2.3 以科技为支撑,着力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
辽宁省紧紧围绕良种畜禽、配合饲料、秸秆、牧草和畜牧机械设备等畜牧业投入要素,着力提高技术含量,推动畜牧业增长方式由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

2.3.1 提高畜禽良种率 近年来辽宁省每年投入1000万元左右,组织实施畜禽良种工程,重点加强原种场、扩繁场和人工授精改良体系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建成种畜禽场468家,其中,种猪场119家,蛋种鸡场78家,肉种鸡场115家,奶种牛场16家,肉种牛场13家,肉种羊场26家,绒山羊原种场32家,奶山羊原种场3家,小尾寒羊原种场7家,细毛羊及半细毛羊原种场3家,种鹅场15家,种鸭场9个,种兔场24家,种蜂、种马、种驴、种犬等8家。全省肉牛、奶牛冻精和蛋鸡雏实现自给有余,良种肉羊、高产绒山羊和仔猪基本实现自给,肉鸡雏自给率达到70%。大连市在加强种畜禽场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了人工授精体系建设。领富牧业公司是大连市动监局确定的猪人工授精站点之一,该公司年可人工输配母猪3万头。

2.3.2 提高配合饲料普及率 辽宁省已有饲料加工企业929家,饲料加工能力达到1300万t,2004年产值120亿元,饲料生产能力和产值均位居全国第5位。以饲料加工业为主体,以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饲料机械工业相配套的完整的饲料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全省配合饲料普及率达到60%以上。

2.3.3 积极开发粗饲料资源 辽宁省人工种草17.42万公顷,建成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5家,加工能力达20万t,多数地区牧草生产基本实现了从播种、收割到打捆全程机械化。全省秸秆完成“三贮一化”500多万t,青贮玉米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26.8万公顷。新民市姚堡乡奶牛小区以每千克0.18元价格与农民签订了种植335公顷中北410青贮玉米合同,不仅保证了奶牛青贮料供应,而且与种植普通玉米相比,农民每公顷可多获利4500元左右。

3 辽宁省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措施
 “十一五”时期是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辽宁省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总体思路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畜牧小区、大场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载体,着力推进畜牧业工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畜牧业增长方式由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力争到2007年辽宁省新增畜牧小区和大场大户1万个,到2010年新增畜牧小区和大场大户2万个,全省规模饲养水平达到80%以上。

3.1 加快畜牧业工业化进程
  畜牧业工业化是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方向。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必须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用工业化的设施、设备和先进的技术装备畜牧业,大力发展现代设施牧业。

3.1.1 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
  要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现代化畜禽养殖场,引导畜牧专业户进档升级,发展民营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领办、能人领办、合作经济组织领办畜牧小区。要落实畜牧小区用地政策,切实把畜牧小区建设用地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用地的政策落到实处。各级畜牧部门要加强协调,积极争取资金,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原则,组织实施畜牧小区示范项目。需强调指出的是,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农村庭院散养还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各级畜牧部门在推进畜牧业工业化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千家万户的指导和服务。

3.1.2 推进标准化生产
  要把工业标准化理念应用到畜牧业,用标准化引导和规范畜牧业工厂化养殖。认真贯彻落实辽宁省畜牧小区建设标准,按照“两分、三通、五有、六统”的要求加强标准化畜牧小区建设。特别是要通过组建合作社等形式,明确小区的主体,加强畜牧小区的统一管理。

3.2 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不仅要提高畜牧业工业化水平,而且要建立与畜牧业工业化相适应的组织形式。
3.2.1 大力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
各级畜牧部门要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引导不参与、支持不干预、服务不包办”和“谁有能力谁牵头、谁能办好谁去办”的原则,重点支持龙头企业领办、大户领办、乡镇畜牧技术推广机构领办、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和农民自办的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组建协会、合作社等形式,组织农民广泛开展畜牧业生产合作、畜产品加工合作、畜产品销售合作、生产资料供应合作、劳务合作和资本运营合作等,形成多主体参与、多类型组建、多模式发展的格局。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新生事物,各级畜牧部门要边发展边规范、边发展边提高,当前要重点抓好典型示范。

3.2.2 进一步完善产业化运行机制
产业化是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重点引导农民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运行机制。要加强部门协调,积极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着力培养一批省级和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3.3 大力发展环保型畜牧业
要把环保型畜牧业作为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畜牧部门的工作日程。
3.3.1 大力发展草业经济
由于天然草地沙化、退化和盐碱化严重,辽宁省1.072公顷草地饲养1个羊单位,如果开发利用好0.268公顷草地可饲养1个羊单位,载畜量可提高3倍以上。“十一五”期间,要组织实施天然草地恢复与保护建设项目,并力争纳入国家计划,确保全省完成天然草地改良67万公顷。启动种草养畜示范项目,重点支持牛羊饲养小区、大场大户通过合同订购、反租倒包等形式开展农田种草,培育一批草畜结合示范小区、示范场和示范户,力争全省完成农田种草40.2万公顷。积极培育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推进草业专业化、产业化进程。继续抓好牧草种子工程,建立政府引导、公司运作、农户种植的社会化联合育种机制,形成牧草种子产业链。

3.3.2 大力发展林下牧业
认真落实辽宁省政府召开的东部山区农业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行东部山区绒山羊舍饲圈养,促进林牧结合,协调发展。要在继续抓好东部山区绒山养舍饲圈养示范小区建设项目的基础上,推广辽宁绒山羊增产配套技术推广项目,将绒山羊品种改良技术、种草养羊技术、秸秆养羊技术、配合饲料生产技术、舍饲圈养技术结合起来,配套推广,力争到2007年东部山区绒山羊个体产绒量平均提高0.25kg,实现农民增收4亿元。

3.3.3 大力推广秸秆“三贮一化”(青贮、黄贮、微贮和氨化)和长杆短喂 辽宁省年产农作物秸秆1 700多万t,去掉烧柴等约有1 200万 t用于饲料,如果开发利用好可饲养草食畜禽1200万个羊单位。但目前辽宁省秸秆利用技术含量很低,全省1 200万 t可饲用秸秆,约有700万t是通过整捆啃排骨的方式饲喂,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白白浪费掉了。推广秸秆“三贮一化”和长杆短喂等适用技术,秸秆利用率可达到95%以上,提高2倍以上。
“十一五”期间,要组织实施秸秆养畜示范项目,重点推广秸秆“三贮一化”和长杆短喂等适用技术,对秸秆贮制基础设施建设、加工设备购置、技术培训给予补贴。

3.3.4 积极推广青贮玉米 全株青贮玉米的营养含量是普通玉米的3倍,每公顷产量可达75 000kg左右。农民种0.067公顷青贮玉米可获利400元,是种植普通玉米的2倍;0.067公顷青贮玉米可养1头奶牛,年获利3000元左右。用青贮玉米代替羊草,每千克降低成本0.1元左右。推广青贮玉米对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促进农牧结合,增加农民收入均具要重要意义。“十一五”期间要组织实施青贮养畜示范项目,重点引导牛羊饲养小区、大场大户订单收购青贮玉米,建立种青贮、贮青贮、喂青贮一体化运行机制。

3.3.5 积极开展畜禽粪污综合治理
  农村畜禽粪污、城镇居民小区污水和工业污染是辽宁省三大主要污染源。但相对城镇居民小区污水和工业污染,畜禽粪污治理滞后问题非常突出,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尽快建立健全畜禽粪污治理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畜禽粪污治理财政支持机制,重点支持畜牧小区和大场大户建立防渗型堆肥场、排污管道、化粪池及复合肥生产等畜禽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基础设施建设。要把畜禽粪污治理技术作为畜牧业科研和推广项目的重要内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科技立项中给予重点支持。各级畜牧部门要抓好畜禽粪污治理典型示范,并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逐步推广。

3.4 强力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
  畜牧业科技进步是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一要加强先进技术推广。组织科技入户工程,重点推广品种改良技术、品种选育技术、人工种草技术、粪污处理技术、秸秆利用技术、信息普及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畜牧小区饲养管理技术、防疫技术、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等十大畜牧先进技术。二要加强培训。要改进培训手段,大力普及多媒体培训技术,逐步建立电子信息网络培训体系。三要加强科技人员培养。各级畜牧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干部到现场锻炼。要完善技术干部在职培训机制,强化继续教育。要加强行风建设,造就一只技术精良、作风过硬的技术干部队伍。
 

最新推荐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