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猪是西藏特有的高原型地方猪种,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高山深谷区,其中以植被较多的工布江达县、林芝县、米林县、墨脱县、波密县、芒康县、嘉黎县的忠义乡等最多。藏猪是2001年国家所确定的保种名录中19个猪种之一,是西藏独特的品种资源,属放牧饲养的较原始的瘦肉型猪种。藏猪以高原野生植物的茎、叶及果实为主食,其体小皮薄,脂肪少,瘦肉多,高蛋白质,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十余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成份,素有“高原之珍”的美誉。
   
体型外貌
  藏猪体形小,头嘴尖,头狭额面直,无皱纹,耳小直立,身躯窄,背腰稍凸,四肢结实紧凑,适宜爬坡,善于奔跑;被毛多为黑色,部分猪额部、肢端、尾尖为白色,鬃毛长而密,并有大量绒毛,能够抵御严寒;嗅觉灵敏、视觉发达而便于觅食,并能逃避兽敌;公猪前躯较后躯略高,母猪后躯较前躯略高,母猪一般有5~6对乳头。
 
生产性状
  藏猪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增长甚慢,在放牧为主的条件下,6月龄母猪体重仅(15.34±2.15)kg,2岁以上成年母猪体重(33.04±2.76)kg,是我国目前体重最轻的猪品种之一。放牧条件下,母猪初情多在4~5月龄,发情周期20~30 d,发情持续时间为3~4 d,放养条件下一般采用公母混养随机交配。初产母猪平均产仔数为(4.47±0.08)头,第2胎和第3胎平均产仔数分别为(5.40±0.23)头和(5.58±0.23)头,是我国微型猪品种中产仔数最少的品种。藏猪初生重一般为0.4~0.6 kg,2~3月龄自然断奶,体重约为2.5~4.0 kg。藏猪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基因资源,在发展我国高海拔地区养猪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繁殖性状
  藏猪在放牧条件下,初产母猪产仔数(据32头统计)窝平均为4.66±1.64头,第2胎(据28头统计)窝平均为6.37±1.64头,3胎以上(据20头统计)窝平均为7.05±1.83头,公猪性成熟较早,2月龄即出现爬跨现象,产区群众有对不满周岁的公猪进行阉割肥育的习惯。
 
肥育性状
  藏猪终年放牧,仅在冬春季补饲少许精料,夏秋一般成群露宿山坡、田野等,很少归牧。在饲养管理技术极为粗放的条件下,肥育猪增重缓慢,肥育期甚长,一般2~3周岁体重仅为40~50kg。改变饲养管理条件后180天肥育后体重可达22.36kg、日增重达124g、每增重1kg需要消耗混合精料6.77kg。
     
 
   
  藏猪为适应野外放牧饲养,为防止野兽猛禽袭击,抵御恶劣的高寒气候和低劣的饲养管理条件,长期以来形成了视觉发达,嗅觉灵敏,能奔善跑,头长嘴尖,心脏发达,体躯狭窄,四肢结实,鬓毛粗长,绒毛昆生,耐粗放、抗病力强等生存高原生态环境的特点。虽然高原型气候较为恶劣,但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藏猪的生存环境则较为优越,首先是丰富的植物资源,放牧藏猪生存区域的森林覆盖率一般都在70% 以上,藏猪的栖息对食物链的选择性极为明显,一般会选择在青冈、野桃树以及可食性草本植物较为集中的区域,这些区域蕴藏了大量的植物果实、野生菌、根茎等饲料资源。其次是藏猪的放牧栖息地地表水源都较为丰富,较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丰富的饲料资源,这是放牧藏猪生存的必备条件。
     
 
   
群体习性
  放牧藏猪群体性很强。藏猪群在行走、奔逃、觅食、饮水、栖息及其他活动时,一般结群而行,从不分散活动。放牧藏猪在野外生产的仔猪亦尾随母猪,同大群一起活动,从不离群。藏猪群基本是以一个家族为独立活动单位,极少有户群混杂现象。每群藏猪中都有“头领猪”,其余猪均尾随其后。若遇外来猪群和敌害侵扰时,头领猪会奋力争斗和驱赶,尤以公猪和哺乳母猪最为突出。若抵敌不支,便全群迁移、逃遁。
 
采食习性
  藏猪觅食范围很广,采食能力极强。从草本到木本,从根茎到叶果,从地上到地下,从水面到陆地,均可采食。采食的主要种类有各种野菜类、草根、树叶、嫩条、野果、青冈籽、青稞、小麦、豌豆等100余种;并且时常在浅水中捕食鱼类。饮水主要是山涧河流等地表水,冬季春季常以积雪为饮。
 
栖息习性
  放牧藏猪多选择于背风向阳、遮雪御霜、温暖干燥之地为栖息场所。一般情况下,藏猪可直接拱土为窝或以穴、洞、坑为窝。带仔哺乳母猪则多以独立拱土为窝,并上盖枯枝、叶草等作为简陋栖息地。其他猪扎堆栖息。猪群白天在栖息地附近觅食、饮水、活动。其活动范围一般在1~2 km以内。藏猪傍晚返回栖息地之前,习惯于在栖息地附近排泄粪便。放牧活动一般在白天进行,天明开始、日落返回栖息地。除偶尔排泄粪便和受到惊扰外,晚上基本停止活动。
 
迁移习性
  放牧藏猪具有集体迁移的习性。迁徙频率取决于食物、饮水、敌害等诸多因素。在水草丰茂、食物充裕、敌害较少之地一般滞留时间较长。一旦采食、饮水、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猪群便自发性地迁移别处。同时也存在季节性迁移,迁移距离近则数百米,远则数千米。
     
 
   
  我国藏猪的饲养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关于野生藏猪的历史记载较少。

  据昌都挖掘的卡洛遗址的房屋中出土了许多老幼动物骨骼以及猪骨碎片,说明在原始社会中期前夕,西藏就有了藏猪家禽饲养活动已经盛行,并占有一定的比重。我国野生藏猪的主要分布于西藏的东南地带、林芝、山南与四川省阿坝,甘孜,云南省的迪庆和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洲等。其分布区域的海拔2900~4100米的森林和河谷地带是我国藏猪的主产区。但由于经20多年的社会发展变化与历史等诸多因素,藏猪的保护虽然国家投了不少的保种费,但藏猪资源保护工作跟不上,仍存在乱交乱配,目前纯藏猪数量呈现急剧下降趋势。据近期调查,西藏纯藏猪数量最多的目前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现纯藏猪存栏约为5089头。可见该品种面临着绝种的境地。
     
 
   
饲养技术与规模养殖不适应
  藏猪分布于高海拔地区,资源一直没有被系统地开发利用。藏猪的养殖仍然以农牧户放牧饲养为主,由于长期缺乏相应的饲养管理、防疫、环境控制等配套技术,导致藏猪产仔数低,哺乳期死亡率高,商品率极低;自由交配、近亲繁殖导致品种退化,个体小化。藏猪生产难以形成产业,发展缓慢。
 
对藏猪小型化优势的开发行动迟缓
  目前,藏猪养殖模式全部为农户散养,没有形成规模。并且对藏猪的小规模开发也主要是以产肉供藏民消费为主,而没有对其宝贵的小型化基因进行开发。
 
藏猪养殖区农牧民缺乏科学养殖知识,观念落后
  广大半农半牧区和牧区,农牧民普遍的科学文化素质都较低,对新技术、新成果的接纳及新信息反应比较滞后,以致于造成藏猪采食不到青绿多汁饲料,接触泥土和阳光太少,出现健康状况低下,如肢蹄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仔猪成活率低,养殖方式为大猪和小猪混养,由于群体位次,造成大猪更肥,小猪则食不果腹而体质更差,老龄猪没有及时淘汰,所产仔猪体质较差,近交程度大。
 
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繁育体系
  繁育体系特别是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配种制度不合理,引进优良猪种和纯种繁育相脱节,纯种藏猪管理尚未纳入法制轨道,杂交改良效果不明显,不同生产目的和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最佳杂交组合仍在试验优化阶段。
     
 
   
结合藏东南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区的设立进行藏猪的保种工作 
  藏猪主要分布区为藏东南一带,而这一地区既是西藏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地带,又是未来的旅游开发区。这一地区既有广阔的草场、森林、河谷可供包括藏猪在内的各类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活动、繁殖,又有极为丰富的天然食料供其采食,且这一地区的农牧民也习惯于放牧。因此,只要有效控制外来猪种不进入这一地区,则藏猪的保种工作不难完成。由于境内放牧场地宽广,藏猪的放牧数量可以很大,因此一般不会发生种群太小而引起的近交退化现象。对作为种用的公母猪进行一定强度选育,而不是不加限制地混群放牧。牧养藏猪的育种工作可以借用放牧羊群、牛群的原理和方法,每一世代进行选育,只有达到一定标准的种猪才有繁殖的机会。进行动态性保护,尽量使保护与改进结合起来,让农牧民在自然保护区内边保边改,改中有保,既保护藏猪又经改良提高其生产性能,为未来的养猪业发展储存能量,并保护生物多样性。随着西藏的不断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以及藏东南将成为旅游区,旅游区内可以有多项旅游项目,其中纯种藏猪肉的品尝、藏猪的捕杀等与藏猪有关的旅游活动无疑是这些旅游项目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因此,从这一点来说,藏猪保种工作已不仅是为藏猪本身了,它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反之,旅游业所得又可为藏猪的保种工作提供足够的资金。
 
有效杂交组合的利用
  西藏地区畜种结构经多年的调整虽有一定改变,但猪所占比例仍然偏少。较低比例显然不能满足人民对猪肉特别是藏猪肉的需求。因此,应当大力开发、利用本地藏猪资源,使其优良遗传特性在保种的同时能为人类所利用。进行杂交时必须考虑其杂交后代的适应性,以免出现前期杂交效果较好,而后期却因某些性状适应能力不强,导致生产性能下降的情况出现。

  藏猪的主要缺陷是生长速度缓慢,而外来良种猪又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海拔地区的恶劣条件。因此,选择生产性能较好的藏母猪与外来良种父本进行杂交,其F1再与藏猪进行杂交,杂交代数与杂交方式视杂交效果而定。目的是增加藏猪的生长速度,而又不丢失藏猪特有的基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选择,最终培育出既能适应本地条件,又具有较好生长性能的品种来。

   藏猪的驯化程度还不很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藏猪还带有一定的野性。因此,用藏猪作为父本与其它品种猪进行杂交,充分发挥二者的特点、优势、突出个别性状,进行选育,应当是可行的。其目的主要是改变驯化程度较高的猪品种的肉质,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美食情趣。
 
做好生产管理
  及时淘汰老龄公母猪,让青年后备公母猪繁殖后代,增强仔猪的存活率。改混养为分群喂养,建立仔猪舍、母猪舍、公猪舍,以防止争食和系谱混乱,在猪群中建立核心群、繁殖群、商品群,让其得到合理的利用,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还依赖于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当养殖达到一定的规模,既能以商品生产的利润来保证保种的顺利进行,又可让藏猪这个特有的品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