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肉、蛋、奶等畜产品是粮食的转化产品,大力发展畜牧业离不开粮食这个基础,预计到 2000 年,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不足 400 公斤 ,按粮食总产量 5000 亿公斤计算,只能提供饲料用粮 1500 亿公斤,与预计畜产品产量目标饲料用粮 2220 亿公斤相比还缺 420 亿公斤,所以,发展畜牧业与粮食供应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本文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粮食生产与畜牧业生产协调变动规律,运用周期理沦,提出今后粮食与畜牧业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先看粮食生产周期波动规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周期波动图如下:
图 1 中国粮食经济增长周期波动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粮食生产波动既频繁又不规则,如果把 1951 — 1994 年的粮食产量划分为 14 个周期阶段,我们可以计算出各个不同阶段的数学特征如表 l 所示。
表 1 粮食总产量周期波动数学特征
区间
|
51-53
|
53-57
|
57-60
|
60-63
|
63-65
|
65-68
|
68-72
|
72-77
|
77-80
|
80-82
|
82-85
|
85-88
|
88-91
|
91-94
|
年限
|
2
|
4
|
3
|
3
|
2
|
3
|
4
|
5
|
3
|
2
|
3
|
3
|
3
|
3
|
峰值
|
14.08
|
8.51
|
2.54
|
8.47
|
10.29
|
10.01
|
13.74
|
10.17
|
8.97
|
13.9
|
9.24
|
3.27
|
9.49
|
3.11
|
谷底
|
1.5
|
1.19
|
-15.59
|
2.29
|
3.75
|
-4.02
|
-3.86
|
-1.25
|
-0.16
|
-0.16
|
-6.92
|
-2.21
|
-2.45
|
-2.62
|
落差
|
12.58
|
7.32
|
18.13
|
5.68
|
6.54
|
14.03
|
17.60
|
11.42
|
9.13
|
1.55
|
16.16
|
5.48
|
11.94
|
5.73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93 , 1994 , 1995
根据周期波动的不同振幅,我们还可把粮食产量的波动周期划分为三个等级。落差在± 0 %以下的年份算第一等级,有七个阶段,落差在 10 — 15 %的年份算第二等级,有四个阶段,落差在 15 %以上的年份算第三等级,有三个阶段。 1951 — 1994 年间平均增长速度为 3 . 09 %。
再看畜牧业发展周期波动规律。随着粮食产量周期波动,畜牧业产品产量也发生很大波动,无论从大牲畜年底存栏数,以及人均占有大牲畜存栏数、畜产品产量等都发生很大波动,表现尤为突出的肉猪存栏数波动频率较高,波动幅度较大。根据 1949 — 1994 年生猪年底存栏数资料,绘制出新中国建立以来生猪存栏周期波动图如下:
根据生猪年底数周期波动图,我们可以计算出各个不同阶段的数据特征见表 2 所示。
根据周期波动的振幅大小,我们可以把生猪生产 11 个波动周期阶段划分为三个等级。落差在 10 %以下算第一等级,有 4 个阶段;落差在 10 — 40 %为第二等级。有 5 个阶段;落差在 40 %以上算第三等级,有 2 千阶段。 1991 — 1994 年间增长速度为 3 . 70 %。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即粮食是制约和困扰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历史反复证明粮食丰收固然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粮食产量波动性大,粮食减产,也必然带来对畜牧业发展的冲击,因此畜牧业发展应适度控制在粮食供给能力之内,并应考虑到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及将给畜牧业带来的危害,所以应当面对粮食供给的现实,适度规模发展畜牧业,并且制定粮食与畜牧业平衡发展的规划。
图 2 中国生猪增长周期波动图
改革开放 16 年来,我国畜牧业保持了持续、稳定与快速发展的好势头, 1994 年畜牧业总产值为 5970 . 2 亿元,是 1978 年的 25 . 8 倍,平均年递增 22 . 53 %,总产量翻两番还多,人均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到本世纪末,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的要求,拟定增加 1000 万吨肉类生产能力。增加肉类产量必须先考虑粮食与畜牧业的辩证关系。因此制定粮食与畜牧业协调发展计划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我们认为,在制定协调发展计划中有三点应当优先考虑。
表 2 肉猪年底数周期波动数学特征
区间
|
50-55
|
55-60
|
60-65
|
65-68
|
68-73
|
73-78
|
78-80
|
80-83
|
83-87
|
87-91
|
91-94
|
年限
|
5
|
5
|
5
|
3
|
5
|
5
|
2
|
3
|
4
|
4
|
3
|
峰值
|
20.86
|
43.63
|
34.38
|
15.83
|
21.47
|
7.82
|
6.11
|
2.41
|
8.02
|
4.42
|
4.48
|
谷底
|
-13.57
|
-31.68
|
-8.20
|
-6.01
|
-3.43
|
-1.10
|
-4.47
|
-8.84
|
-2.81
|
-1.99
|
-2.29
|
落差
|
3.42
|
105.31
|
40.58
|
21.84
|
24.90
|
6.70
|
10.58
|
6.25
|
10.83
|
2.4
|
1.59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93 , 1994 , 1995 年
1 .确定合理的种植结构。
种植业生产结构要由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经济结构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经济结构转变,建立高产优质饲料生产基地,到 2000 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饲料作物之间的比例大体上达到或接近 6 : 2 : 2 比较适宜。尤其要发展高产玉米增加饲料粮供应,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2 .确定合理的畜牧业内部协调发展的关系。
在保证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饲料报酬率高的家禽和草食家畜,到本世纪末使猪肉、禽类、牛羊肉比重由 1994 年的 75 : 15 : 10 ,调整为 67 : 19 : 14 ,这样就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与利用率,又减轻粮食生产的压力。
3 .大力开发草地资源发展畜牧业。
我国人多地少,粮食紧张平衡的状况将长期存在,要提供更多肉、蛋、奶畜产品,不能完全依赖于粮食,必须开发草地资源,发展草食家畜饲养业,建立牧草生产和良种繁育基地,加快草地改良,发展饲料工业,解决冬季补饥问题,提高牧区畜产品产量。
作者单位:
孙德林、于兰春:北京养猪育种中心
王适安:辽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 责任编辑:布谷 )
发表于《粮食问题研究》 1996 年 1 月 第 4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