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学术论文 著作与教材 养猪随笔 猪场足迹 知青岁月 我与养猪科学家 获奖情况 我与养猪人 行情分析 养猪趣事 我的PPT
 
 您的位置:首 页 >> 详细信息    养猪随笔
    论技术进步与东西合作工程实施
    时间:2014-09-13 10:14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乡镇企业发展,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而且这种趋势正在加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地区间出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客观必然现象。正常的差距有利于竞争,调动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并任其发展下去,势必造成地区间经济差别拉大,同时也会影响全国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农业部实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工程,已列为中共中央、国务院 1994 年农村工作重点之一,也是贯彻国务院两次乡镇企业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实施。这项意在促进东、中、西部乡镇企业协调发展的跨地区、跨行业、跨门类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示范工程,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市、区政府的支持和响应,有关部门都已行动起来,为这一工程的实施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技术进步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后劲和前景。实践证明,经济增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在世界上,越是经济发达国家,这种趋势越是明显,例如美国 1909~1949 年每年技术进步增长率为 1.5% , 1909 — 1929 年每年技术进步增长率为 1% , 1929~1949 年每年技术进步增长率为 2% ,而总产出中有 87.5 是由于技术进步的原因,只有 12.5% 归于固定资本的投资增加, 1978~1992 年间中国乡镇企业技术进步仅为 7.9 %,各地区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差别更大,这直接影响到东西合作工程的实施。本文根据 1978~1992 年中国各地区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差别,阐述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工程中,通过缩小不同地区技术进步差别,促进东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经济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机理和途径。一、东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与技术进步水平的相关机理
    1 .总要素生产率 (TFP) 比较。
        
    根据生产函数理论,按照弹性系数法将各种投入综合起来形成总投入,并将其与总产出对比形成总要素生产率 (TFP) 。根据我国乡镇企业 1978 ~ 1992 年间资料计算各地区 TFP 值,见表 1 所示

    表 1 各地区 TFP 值比较

    年代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东部地区
    3.0129
    2.8399
    3.2089
    3.1123
    3.0536
    3.2565
    3.5839
    4.4098
    3.9249
    4.0304
    4.2216
    4.5733
    3.4634
    4.6899
    5.2966

    中部地区
    3.0113
    2.8073
    2.7293
    2.7359
    2.7796
    2.9805
    3.4l 70
    4.4694
    4.0483
    4.1889
    4.2768
    4.9847
    5.1400
    5.3810
    6.1599

    西部地区
    5 . 5543
    5 . 316 工
    2 . 4713
    2 . 4026
    2 . 426l
    2 . 6281
    3 . 1271
    3 . 8397
    3 . 0829
    3 . 2419
    3 . 2649
    3 . 6130
    3 . 8286
    3 . 7687
    4 . 1109

    全国
    2.9451
    2 . 7092
    2 . 7676
    2 . 7377
    2 . 734l
    2 . 8069
    3 . 9425
    4 . 3680
    3 . 8018
    4 . 0194
    4 . 3574
    4 . 4729
    4.5316
    4 . 6659
    5 . 2969

    资料来源:农业部乡镇企业司,中国乡镇企业统计摘要 (1988 , 1990 , 1993)

        从表 1 看出,东部地区 1979 ~ 1984 年间 TFP 值逐渐上升, 1985 年下降, 1986 ~ 1992 年又表现上升趋势,总的趋势是上升,速度比较干稳;中部地区 1978 ~ 1983 年间 TFP 增长波动较大, 1984 ~ 1992 年问上升趋势明显,而且速度较快;西部地区 1987 ~ 1992 年间上升趋势不明显,而且经济出现上下波动,从 1983 年起 TFP 值开始上升,速度干稳。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主要依靠增长投入,而且每年投入增长速度较快;中部地区从 1984 年起加大投入,但每年投入速度不快;西部地区投入波动较大,直接影响该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
    2 .东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效率周期波动比较。
        
    根据周期理论,我们可以把各地区乡镇企业总要素生产率 (TFP) 划分为不同周期阶段,并计算其相应的数字特征。
        东部地区 TFP 划分为四个阶段,即 1978 ~ 1981 , 1981 ~ 1987 , 1987 ~ 1990 , 1990 ~,最高峰值为 23 . 04 % ( 在 1981 ~ 1987 年间 ) ,最小底谷为— 24 . 27 % ( 在 1987 ~ 1990 年间 ) ,平均落差为 25.79% ;中部地区 TFP 划为四个阶段,即 1978 ~ 1986 , 1986 ~ 1988 , 1988 ~ 1990 , 1990 ~,最高峰值为 30 . 80 %, ( 在 1978 ~ 1986 年间 ) ,最小底谷为— 9 . 42 % ( 在 1986 ~ 1988 年问 ) ,平均落差为 22 . 43 %;西部地区分为四个阶段,即 1980 ~ 1986 , 1986 ~ 1988 , 1988 ~ 1991 , 1991 ~,最大峰值为 22 . 79 %,最小底为— 42 . 9 %,二者均在第一周期,平均差落 33 . 63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各地区乡镇企业 TFP 周期波动各有其特点: (1) 振幅大小不同。其期振幅大小排列顺序为:西部、东部、中部。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稳中有快,经济增长比较迅速。尤其 1987 ~ 1990 年间表现较为突出。西部地区起点低,表现出较高的增长速度。 1980 ~ 1986 年间落差为 65 . 69 %,而从 1986 年起振动趋于稳定。中部地区波动较小,说明乡镇企业发展较为稳定,但发展速度较慢。 (2) 周期长度不规则。中西部地区周期长度波动十分明显,说明这些地区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乡镇企业经济表现不明显。主要是依靠劳动力投入促进乡镇企业经济的向前发展。东部地区依靠人才和技术优势推动乡镇企业经济的向前发展。 1981 ~ 1985 年间乡镇企业经济持续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 各地区 TFP 绝对趋势值表现不同。中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 TFP 绝对趋势值较大,速度较快。东部地区 TFP 绝对趋势值缓慢增长。因此,今后各地区乡镇企业效率提高的总方针是:大力提高西部地区乡镇企业效率。带动中部地区,保证东部地区乡镇企业效率有个合理的增长速度

    3. 东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效率增长比较
    1987 ~ 1992 年间各地区乡镇企业总投入、总产出和 TFP 增长表现出不平衡性。见表 2 所示

    表 2 各地区乡镇企业效率增长比较

    地区

    年均增长率 ( % ) 地区

    TFP

    总投入

    总产出

    东部

    中部

    西部

    4 . 11

    5 . 25

    — 2 . 13

    25 . 35

    21 . 65

    24 . 57

    30 . 51

    28 . 03

    21 . 92

    全国

    4 . 28

    23 . 75

    29 . 05

       由表 2 ,看出, 1979 ~ 1992 年间我国东部地区乡镇企业效率较高,总产出增长率位于全国之首。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投入增加,该期间总投入的增长速度位于全国之首;另一方面技术进步程度较高 TFP 增长率位于第二。中部地区总产出增长速度位于第二,而总投入增长速度却位于第三,这说明技术进步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 TFP 速度列全国之首。西部地区 TFP 出现负增长,应引起足够重视。
    4 .东中西地区乡镇企业技术进步评价及比较。
        
    乡镇企业总产出和总要素生产率 (TFP) 、总投入三者之间的理论关系表明,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是 TFP 的提高和投入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把乡镇企业总产出的增长来源于总要素生产率 (TFP) 的比重定义为 TFP 对乡镇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也称技术进行贡献度。设 R 。代表总产出的增长速度, Ri 代表总投入增长速度, Rp 代表 TFP 的增长速度,则有:
    (1+R 。 ) = (1+Ri)(l+Rp)
    R 。= Ri+Rp+RiRp 
    1 = Ri / R 。 +RiRp / R 。
    令δ i = Ri+R 。δ p =Rp/R 。,δ ip=RiRp / R 。,δ i 代表总投入在乡镇企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δ p 代表技术进步在乡镇企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δ ip 代表二者的共同作用。根据 1987~1992 年问资料计算各参数 ( 见表 3) 。

    表 3 乡镇企业技术进步贡献份额比较

    地区

    贡献份额( % )

    δ i

    δ p

    δ ip

    东部

    中部

    西部

    全国

    83.09

    77.27

    112.09

    81.76

    13.47

    18.73

    9.72

    14.73

    3.44

    4.03

    2.37

    3.51

         贡献份额 ( % ) 从整体上看,我国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有 13 . 47 %。来源于 TFP 的提高,而 83 . 09 %来源于各种投入的增长;中部地区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长中有 18 . 73 %来源于 TFP 的提高, 77.24 %来源于各种投入的增加;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增加投入来实现,就全国而言,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仅占14.73 %,因此技术进步较低。

        经对解释变量反复筛选,确定乡镇企业总产值 (Y) 与工资总额 (L) 、固定资产原值 (K) 和技术进步参数( T )符合 CObb — Diuglas 函数:

     依据 1987 ~ 1992 年间资料计算各地区各项参数 ( 见表 4)

    表 4 各地区技术进步参数比较

    地区

    起止年限

    劳动力 ( α )

    资本 ( β )

    技术进步 ( γ )

    东部

    中部

    西部

    1981 ~ 1992

    1981 ~ 1992

    1980 ~ 1992

    0 . 3584

    0 . 6568

    0 . 8835

    0.5410

    0 . 3272

    0 . 0853

    0 . 1006

    0 . 0159

    0 . 0312

    全国

    1978 ~ 1992

    0 . 4992

    0 . 4218

    0 . 0790

        从上表看出:我国东部地区 1981 ~ 1992 年间,技术进步每年以 10 . 06 %的速度增长,在乡镇企业经济增长中,劳动力占 35 . 84 %,资本投入占 54 . 10 %,而技术进步仅 10 . 06 %,这说明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扩大再生产。我国中部地区 1981 ~ 1992 年间,技术进步每年以 1.59 %的速度增长,在乡镇企业经济增长中,劳动力占 65 . 68 %,资本投入占 32 . 72 %,技术进步占 1.59 %,由此看出该地区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促进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其中α / β= 0.6565 / 0.3272 = 2 > 1 ,这说明中部地区乡镇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我国西部地区 1980 ~ 1992 年间,技术进步每年以 3.12 %的速度增长,在乡镇企业经济增长中,劳动力投入占 88 . 35 %,资本投入占 8 . 53 %,技术进步占 3 . 12 %,同样说明乡镇企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属于劳动密型 ( α / β =0 . 8835 / 0 . 0853 = 10 > 1) 。就全国而言, 1978 ~ 1992 年间技术进步年平均增长率为 7 . 90 %,因为。α / β= 0 . 4992 / 0 . 4218=1 . 2 > 1 ,所以说,中国的乡镇企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东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中技术进步差别的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经济发展差距在拉大。因此,缩小各地区乡镇企业经济差别,促进全国乡镇企业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就成了东西合作示范工程十分紧迫的问题。为此有必要对影响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差距的原因进一步加以剖析。

    1 .重速度轻效率。
        
    长期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存在追求产值与速度现象。片面追求以大量投入资本和劳动力促进生产。近年来,东部地区依靠经济实力,科技推动,扩大再生产,而西部地区则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铺摊设点来发展企业。就总体来说,全国乡镇企业效率很不理想,这种追求速度与数量,忽视企业技术进步,导致只注重上项目,争投资、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投资饥饿症。

    2. 重生产轻技术。
         
    我国有些地方乡镇企业一个突出的弱点是,仓促上马,急于开工,忽视产品质量,不重视技术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位置,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造成这一严重后果有主、客观原因。从客观上讲,绝大部分乡镇企业由农民创办,因陋就简,专业技术力量和企业管理人员数量少,素质低。 1993 年底,全国乡镇企业职工人数为 5794 . 31 万人,大专以上职工占 9.2 %,具有中级职称人员占 1 ‰。从主观上讲,由于企业领导人本身素质较低,对人才和使用人才方而缺乏主动性。

    三、缩小技术进步差距,为东西合作示范工程实施创造条件
    1. 开展不同地区间人才、技术交流与合作。
       
    东部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在人才、技术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人才与技术水平较高,面中西部地区职工文化素质和设备都比较差。因此,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输送人才、技术。同时,中西部地区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流动。另外,中西部地区还应立足自己,就地培养人才,送到东部地区学习,取经,以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先进经验、技术来武装自己。
    2 .开展区域产业合作。
       
    东部地区要将一些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由于缺乏技术与人才,加上交通不便尚未开发,这样东部地区可以利用自己拥有高新技术帮助中西部地区开发与利用,同时达到资源,技术、人才上的互补,提高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水平。
    3. 开展企业间技术协作。
       
    东部应把帮助中西部推进科技进步,实行东中西部地区间技术协作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长期坚持下去。东部地区企业规模比较大、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乡镇企业可参与、帮助中西部地区同类型企业开发资源,生产新产品。具体合作方法可采用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进行,从而实现企业间的联合与互补,推动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的水平。
    4 .培训与“留学”相结合。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象江苏省华西那样,为中西部地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员;同时,中西部地区要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基层干部、乡镇企业厂长、经理到东部地区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短期挂职“留学”,学知识,变观念,掌握必要的生产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农业部乡企学院
    编辑:牛友三
    发表于《中国乡镇企业文稿》 1995 年第 1 期 20 页

       
友情链接 中国种猪信息网|

©2005-2014 中国种猪信息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证030242号(一)
电话:010-65980535/65980579/65980517-601  传真:010-65980594
E-mail:chinapig@263.net  联系人:焦女士 1391157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