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无华的养猪专家
--安徽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赵瑞莲
赵瑞莲,男,安徽蒙城人,1939年12月生,1999年12月退休。
1959年—1964年在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畜牧专业读书(5年制)。
1964年—1970年,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任技术员,主要从事耕牛杂交改良研究,长期在岳阳县毛田基点驻点。1965年小组被评为先进小组,代表小组参加全国畜牧会,并于同年7月1日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1969年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革命委员会成立,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任革委会委员,分管科研与生产。1970年初单位下放,与长沙市园艺场合并成立长沙市良种繁殖场,任革委会常委生产组组长。1970年5月25日辞去本职临时到湖南省农林水服务站畜牧处工作。1972年长沙农校恢复招生,借调任教,教授养牛、养禽并兼管理试验牧场(养猪)。
1974年湖南畜牧所恢复,回所,当年即去湖南省网岭五七干校。1年后回所,筹建试验牧场及后勤。
1978年5月调安徽省农科院畜牧所任技术员,专业研究养猪至退休。
在从事耕牛杂交改良研究中,针对湘东、湘南“一担挑两只”的小“狗牛”,提出:应以加大体型,提高役用能力为主,不要苛求父本品种。在比较了荷斯坦、滨州、延边、短角、圣·盖特鲁(古巴)和辛地红等品种的杂种后代的性能表现后,提出为了适应湖南“双抢”高温用牛紧张,终端父本要选择辛地红等耐热品种,得到全所一致认可。
在安徽20多年,一直以皖南花猪为研究对象,围绕种质、杂交利用和品系培育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1979年开始对皖南花猪遗传参数评估研究,比农业部主项许振英先生主持的中国10个地方猪种种质研究早1年;以皖南花猪为母本,7个品种的杂交试验结果推广,使古徽州当时真正实现了“母猪地方良种,公猪外来良种化,肥猪杂交一代化”的“三化”养猪,商品猪出栏率由推广前的60%~70%,提高到110%以上,一时间购育肥猪苗非大(约克)皖(南花)F1不要;“皖南花猪(马脸)品系培育”研究,坚持9年,进行8个世代,第1次把群体继代方法运用于安徽猪育种实践。以上研究先后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3项,三等奖2项。
退休10余年来,一直为安徽养猪业奔波在第一线,积极参加送科技下乡,阳光培训和农民专业技能培训等各项活动,是安徽广大养猪企业联系最多的科技人员,业内戏称“不认识赵瑞莲就不是真正的养猪人”。他是安徽日报、省广播电台第一批被聘为顾问的专家,安徽省养猪协会顾问,也曾是中国畜牧兽医协会猪业分会理事和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理事。2010年被安徽省委评为优秀党员,被中国养猪学分会评为对中国养猪业有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